查看原文
其他

新视野为何大换仓?管理300多亿的乔迁自述投资框架,畅谈冷热门板块和基金常识

用心的小雅 投资人记事 2022-05-30
昨晚,基金经理乔迁做了个一场清晰、有效的路演。

她站在基民应该关注的角度,剖析了自己的投资框架和方法论,谈了对A股、港股和一些热门板块的看法,并与基民交流了一些基金常识。

兴证全球基金是国内为数不多择股又择时的机构,它在大的择时判断上,从来都很明确、准确,并且会用自己的方式清晰向公众传递。

上周,乔迁的一只百亿基金打开申购,引发市场关注。乔迁在本次路演中也清晰明确表示,短期不明确,但是对于长期资金,很多公司的价值已经跌到位了,“我们的信心非常大。

对于偏专业人士,乔迁对于市场的判断,对于一些热门板块和相对冷门的家电板块看法,值得一瞧。

对于乔迁的持有人,她对于自己投资框架、组合思路、产品特征等的阐述,这场路演是一个非常好的通道。

对于大众投资者,也可以了解一些基金和基金公司的大致运作,以及借此学习更多的基金投资常识。

路演中有人说,乔迁讲的都是常识。但芒格说,常识就是平常人所不具备的。

不同基金经理用自己的理解去阐释常识,也可从中见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。

小雅看到的是,路演中乔迁非常沉稳,思路和表达都很清晰、直接。

公开资料显示,乔迁在2008年加入兴证全球基金,截至2021年末,管理兴全商业模式和兴全新视野两只基金,资金规模总量为329亿。
 
其中,兴全新视野是明星基金经理董承非离任后,乔迁于2021年10月接手的,这只产品由于规模总量和过往优秀的历史备受关注。
 
以下是小雅整理的路演实录。

长期先实现绝对收益,再追求超额收益
 
Q1:介绍一下投资风格和投资框架?
 
乔迁:我个人的投资风格,首先是基金运作的整体目标设定是什么样子的,我希望这个基金是以什么方式来运作。
 
首先,对于整个基金的目标,我希望基金放在一个比较长期的维度里面,在5年10年或者更长的维度里面,能够获取长期合理的超额收益。
 
我希望基金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是先守住底线,在一个长周期维度,实现绝对收益是首要目标,然后,我们再去追求超额收益,这是整个基金大的运作目标和方向。

在我看来,基金过去十几年的平均收益率水平的中位数,可能就在10个点出头。


 
这中间如果大家敞开去看,是有一些深层次的逻辑在里面的,包括企业成长的roe增长,实际上能实现多少,多少是由市场交易带来的,多少是真正企业内生增长的。

最后的结果,大家从统计上可以看到,十几年的长周期里,做到百分之十几的复合收益率水平,这是不低的水平。
 
同样,这个基金也希望能够用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论,在一个长期维度里面,能够在每年不在额外的风险暴露里来获取超额收益,而是在一个长期维度里,能够获得稳健的绝对收益,实现平稳的财富增值,这是整个基金运作的目标。
 
所以,整个基金的运作方式是以自下而上的选股为主,找到一些我们觉得能够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,并且自身竞争力在不断积累的公司。我们强调用合理的定价,去参与这些公司的成长。
 
同时,在中观维度里面,我们适度的均衡,中观维度就是指在行业配置层面,我们希望匹配好持有人在短周期里的体验,包括一年期、三年期的维度,怎么把短期和长期持有人体验,在行业配置层面或者组合管理层面做得更好,让整个组合运行的波动率和久期的匹配度会更好。
 
那么,在自上而下的维度里面,就是说宏观维度里面,大多数时候,我们不想做特别大的偏离判断。

我个人的感受是,就自上而下的判断在短周期里面的准确度,或者说对于组合长期收益率的帮助,除非在一些很极端的市场上,可能是有意义的,但是,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从自上而下的维度去做特别大的择时。

自上而下的宏观,是指导我们在一个长周期里面看产业,看行业和看公司很大的背景参考,在大的方向做参考。
 
总结来看,整个基金是以自下而上的选股为主,中观维度的行业层面的适度均衡,通过组合管理,更好的匹配整个组合在短周期和长周期的波动率。
 
在长期维度里面,在宏观层面上,大多数时候不做择时,只有在极端市场里面才会做一些动作,整个基金的运作框架大概是这样的。
 
如何让基金的短期持有体验更好

Q2:在长期投资和短期波动中,你如何去均衡,如何去应对短期波动?
 
乔迁:我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:
 
第一,在自下而上选股的时候,先考虑目前市场的波动,对于长周期里面的公司基本面的影响,它是阶段性的事件,还是会改变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?
 
首先,要定性这个事件对于我们长期方向,或者说增速的斜率影响有多大。如果说这是偏阶段性的短期事件,大多数时候,它不太影响我们自下而上选出来的品种本身。
 
再看第二个方面,怎么去更好的契合阶段性的市场风格,去获取一定的超额收益,让整个组合的波动率有更好,基民由更舒适的体验,这就要在组合管理层面去完成。
 
当自下而上选完股以后,在中观层面的组合配置层面上,我们会有一部分中长期持股,这是偏底仓的长久期品种,我们预期它在短期不一定特别有爆发力,但长期获取绝对收益的确定性非常高,这部分作为组合中的中长期品种。
 
它一定是整个组合的压舱石,是组合长期收益率最好的保证,但是阶段性我们也会参与一些中短期品种,也就是说,根据市场风格,有些公司的周期性波动,或者某些行业在某一个阶段的增速非常快,我们也会选取这类公司,来构成中短期的品种。
 
同时,在行业配置层面,我们通过行业的错配,因为在实际经济增长中,有些行业有好的时候,势必有些行业会差,我们通过行业配置的适度对冲,让整个组合的平衡度在一个更加好的状态,而不是向某一个方向的过度暴露。
 
通过这些节奏的组合管理层面、行业层面的配置,我们把长久期的资产和短久期的一些品种去做平衡,来构建整个组合。
 
斯普哦,在应对波动的时候,我们先定性说,这个事情是不是会有长期影响,不影响的话,我们就在组合管理层面看看,怎么样通过行业配置,更好把整个组合完整在更加均衡、有舒适体验度和回撤可控的状态里面。
 
Q3:近期我们也看到一些宏观事件,包括地缘冲突,这类事件是否会影响你的资产配置,或者说对一些公司底线思维的考虑。
 
乔迁:大多数时候,我觉得,对这些突发的宏观事件,我的可预测性并不强。
 
往前去预判的时候,我们觉得,各个维度的专家和人士都在分析,但很难通过大家的分析来对事件做很准确的预判。
 
我们更多是自下而上的从产业角度来看,这个事情的长期影响大概会有多大?如果最极端的时候发生了,大概会有怎么样的影响?我们把下限和上限在心里有一个谱。
 
更多的时候,是关注它的发展,把自己手上的核心持仓,根据这些关键节点和影响的上下限,我们做到心中有数,当看到不同现象发生的时候,更重要的是怎么应对。
 
第二,从大的层面上来讲,它在一两年的维度里面似乎很不确定,但如果你看的久期更长,很多的大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,还是能看清楚的。
 
也许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时候,很多价值品种从长期维度跌出了一个所谓的黄金坑,很多价值投资者在这个过程里,会越跌越兴奋,但确实需要大家有同样的耐心,去扛过这个周期。

因为宏观波动很大,导致很多资产剧烈下跌,放在更长的久期里面,它是很好的买入时点,长期能获取超额收益。

新视野为什么会大换仓?
 
Q4:您目前管理了两只产品——兴全新视野和兴全商业模式,规模大概都在150亿,但产品类型上有一定的差异,新视野的股票比例是从0%~95%,兴全商业模式的股票比例底线更高,是从60%到95%。这两个产品的投资框架会有所不同吗?
 
乔迁:在权益资产的配置部分,选股思路和基金的运作目标是高度相似的,唯一的不同是,兴全新视野是一个混合型基金,风险偏好会比偏股型的兴全商业模式会略低一些。
 
兴全新视野的仓位灵活性会比较大,更注重的是获取绝对收益,同时在仓位上的灵活,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方式来控制回撤,来保证绝对收益获取的概率更大。
 
大多数时候,我们要让产品在风险和收益都是匹配的,在操作上面,我们会把兴全新视野风险敞口收的更紧一些,更加追求确定性的收益,我可能会阶段性放弃一些获取超额收益的风险暴露,把绝对收益的底线守得更加牢固。
 
这是本身在产品上面,对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做的设计。
 
兴全商业模式是更加偏权益类的产品,能承受更大的波动,我们希望获取在更长的维度里,获得权益类资产更好的成长性回报。
 
Q5:您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管理兴全新视野的,你是不是觉得,绝对收益策略的产品更难管理?
 
乔迁:我的风格是底线思维,我希望在长期维度能够获得绝对收益。
 
从个人风格上来讲,过去的兴全商业模式和一些其他产品的管理上,我也是以追求绝对收益为底线的。在这方面,新视野和商业模式的整体运作目标是非常相似的,包括在方法论上,我们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,这两者是非常匹配的。
 
唯一的变化就是,兴全新视野的仓位灵活度更高,可使用的工具、手段更多一些。在阶段性的回撤和波动上,以及绝对收益的获取概率上,我们怎么样去做不同的平衡。

Q6:能否回顾一下在过去半年的时间,您管理以来的新视野的运作情况?
 
乔迁:兴全新视野从我接手以来,持仓做了比较大的调整。核心是,我希望新视野的选股方式,跟我管理的兴全商业模式统一。
 
因为我觉得,同一个管理人管理两个产品,不会因为产品的本身,在策略或者选股上有非常大的差异,我希望在同样的长期思维和选股逻辑上去做管理。
 
同时,新视野过去的持仓跟我过去管理的商业模式持仓,有比较多的不同。

我的看法是,一个基金经理的持仓一定是跟他的方法论,能力圈以及对市场的判断有关系,他的每一个持仓,都不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股票。如果说你只调中间几只,其实整个组合是会失衡的,整个基金的管理要考虑组合的平衡。

如果调仓,我就会比较彻底的把它全部换到我的组合框架之下,个股调整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组合的失衡,因为每一个公司可能都承担了一个防御或者进攻的角色。
 
大家看到,我应该是调得比较彻底的。我希望比较彻底的把它调到自己能力圈能卡住的感受上,两个基金在同样节奏上运作,这也是我们一致性的一个体现。

规模是业绩的天敌?
管100亿和管300亿的差别不大

Q7:市场有一种说法,规模是业绩的天敌,新视野也是非常大的一支基金,您在接手之后,管理规模有一定的扩张,大家当时也有一些担心。您已经管理半年,您觉得,规模扩张对您有比较大的掣肘或者影响吗?

乔迁:从新视野的接手以来情况来看,我自己感觉,整个的过渡状态还是比较舒适,在大家的预期范围之内的。
 
很多人说,基金大了不好管,可能这个事情确实存在,但是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。
 
我的看法是,看一个基金经理的方法论,大概能够定性的说,这套方法论是适合管偏大规模的,还是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。
 
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方法论是偏长期的角度,相应的,对于通过换手率来获取超额收益的依赖性会低。

大家看到,过去我管理的一些产品,换手率应该不是特别高的。
 
我们是以长期维度为目标,以长期获得合理的绝对收益为底线,这些目标使得我们的整个组合构建的方式都是偏长期的。
 
我个人觉得,我自己的方法论对于管理一个偏大型基金的规模是比较匹配的。从定性的方面来看,在底层的方法论和框架上,规模的阻碍并不是特别大。
 
第二个,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过程中间,我们是需要做一些改变的。在底层方法论不变的情况之下,因为它的规模大了,我们会在日常的组合管理层面,在交易层面上面,在流动性的管理上面,在冲击成本上面,包括组合的构建方面都要有所改变。
 
因为我们纠错成本变大了,我们要在组合层面上,一开始就做好一定的平衡,做好未来应对市场或者基本面波动的准备,我们要怎么样留下余地,在组合管理层面做好,这是需要一定迭代和积累的。
 
我个人感觉,一个基金经理从10个亿往100个亿走的时候,需要积累的技能,可能是最大的改变过程。在10亿的时候,可能我们在自下而上选股就够用了,组合管理层面不用考虑过多,因为如果我们发现错了,应对非常容易,流动性进出是不受限制的。
 
随着从10个亿到100个亿,应该说,我们底层的方法论,我们的“大树”不会变,但是我们的枝叶是需要修剪的,在日常的策略和操作层面上,会需要增加积累的部分。
 
从100亿再走到200亿,或者说从200亿走到300亿的过程里面,我感受到,边际上需要变化的点实际上在变得越来越少,或者说,需要做变化的点,对我的挑战反而是变得越来越小的。
 
因为大概的大树已经在下面,不用去改变,枝叶也修剪得差不多了,我觉得这方面的影响不会特别的大。

 打开大额限购是否源自乐观?
”很多公司的价值已经到位“

Q8:上周,您管理的兴全商业模式打开了10万的大额限购,一些观点认为,打开大额限购是出于市场偏乐观的预期。您是出于什么原因打开产品的大额限购呢?
 
乔迁:兴全商业模式做了比较长时间的封闭,上周我们打开了大额申购,也不一定是对短期市场有多么乐观。

但我们的感觉是,很多我们自下而上跟踪了非常多年的公司,估值跌到我们觉得,放在长期维度里面,它们获取绝对收益的概率变得越来越大,甚至感觉概率是非常大。
 
我个人觉得,现在如果有资金需要做长期投资,在这个点上,是我自己觉得越来越舒适的状态,我想通过把基金打开来表达一个观点:对于长期资金,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,很多公司的价值已经在那个位置上了,我们的信心非常大。

对于短期,我觉得确实不太好预判。但是长期维度里面,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个现象:一批有价值公司跌到了一个我们觉得比较合理、偏下限的估值位置了,市场越往下跌,我们的信心反而会越来越强烈。
 
Q9:去年开始,一些高估值板块出现了明显调整,这些板块也是去年四季度或者前两年涨幅非常好的板块,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调整?对于未来一年或者三、五年来看,您如何去看这个市场?
 
乔迁 :今天开年的调整幅度确实是比较大的。这中间我觉得有一部分外部因素,还有一部分是内部因素。
 
外部因素是什么?一方面是,美联储加息预期一步步在上调,加息次数或者说加息幅度和加息时点是越来越超预期的。
 
在这个过程中间,流动性边际收缩的概率在变大,从全球环境上来讲,引起了资金一部分对于估值或者说边际上的一些偏悲观的情绪。我们也看到,美股波动也在急剧增加,也体现了海外加息预期,流动性最宽松的时候可能慢慢过去了,临近收紧了。
 
还有的外部因素就是国际贸易摩擦,包括俄乌局势,摩擦发生的概率在增加,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也是比较悲观的,这两部分的外部因素并不是特别可控,但是确实在发生的。比如说加息预期,很多投资者有一部分准备去应对波动的,这是外部的因素。
 
内部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,从自下而上的层面讲,以及从自上而下的宏观数据讲,我们觉得短期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。

从去年二季度开始,迹象是越来越明显,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国内经济的压力,这部分压力随着外部流动性的收紧,大家对经济的担忧有一定的升温。
 
还有一部分内部因素是,股价是由基本面和估值决定的,基本面因为经济影响可能是略微有一些下修和悲观,同时,估值确实在过去的几年,从2017年到2020年这么长的维度里面,大家从基金的收益率也能看到,都还是在一个不错的通道里面。

它反映的另一方面是,估值也一直在往上,中间伴随着流动性在过去很多年里面都比较宽松的状态,导致了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在比较的波动和分化过程里,一部分行业的估值给到了比较高的位置,大家对某些行业的预期和估值是在比较高的水位。
 
当外部偏负面的一些因素发生的时候,对于这些行业和公司的股价波动的影响被放大了,也许基本面预期只会有5个点的波动,但股价上由于各种因素的结合,包括资金面上机构持仓的拥挤抱团也好,或者说情绪面的影响也好,导致股价实际波动的程度,远远大于基本面的波动。

电子和医药板块是否已经可配置了?

Q10:电子和医药这两个板块,是否已经到适合逐步配置的位置了?
 
乔迁:我的感受是,自下而上的看,有一批价值股在2019年、2020年见顶以后,已经两年没有涨了,有一些价值品种,今年和去年比较落后的表现,现在的估值已经换到比较合理的区域,我们觉得这样的公司不再是特别在少数了。
 
2020年的一些所谓抱团股,从基本面来说,其中很多公司确实是非常优秀的,只不过在一轮中间,股价波动被放大了,股价走在了基本面的前面,导致它们花了两年时间去消化估值。

同时,伴随着经济可能略微低于预期,导致了这些公司的增速可能比之前的预期要略微下调一点。
 
但是经过了这两年的估值消化,一批这样偏价值的公司已经跌到了长期维度在非常合理的区间,我觉得上一轮的逻辑是没有变化的,变化的是人心,体现在估值被放大和收窄的位置之上了。
 
我们觉得很多的长逻辑,包括我们说,有些长期的好公司,白马公司能够有获取到长期的马太效应的这件事情,我们觉得没有错。
 
只是说,这两年有一些经济波动,似乎在增速上,在短期报表上,让它们没有体现出大家预期的特别明显的马太效应,但拉长维度看,有些行业龙头的长期逻辑并没有改变。
 
我们觉得,到了这么悲观的时候,很多白马由于业绩的下修,大家就把估值一把杀下来,又不给到它长期价值的确定性和龙头的溢价,这也包含着不合理的因素。
 
一些有长期价值的好公司,一旦在明年或者后年,盈利恢复到一个修正的轨道,大家又会对它们有一个重新认识,把回归到合理的中枢。我们觉得,目前在中枢偏下的资产不在少数,我们也会积极去参与这些公司。
 
为什么如此看好家电行业?

Q11:过去,您似乎比较偏好家电板块,但是我们好像看到,家电增长最快的阶段好像已经过去了,为什么现在您还是非常看好家电?
 
乔迁:家电行业看似总量最快增长的阶段过去了,但大家要看到一个现象,最后留下来的这些家电企业,它是走完整的一个周期的。

这个行业不断从总量很小到渗透率的提升,到渗透率的见顶,到激烈的价格战,最后留下来的这些公司,很多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,它的核心底盘是非常厚实的。
 
同时,在这个中国科技迭代和创新发展过程中间,很多家电企业的产品能力、整体经营管理和制造能力,不管是规模也好,效率也好,已经走到了全球领先。
 
大家开玩笑说,在中国经历过完整内卷的很多行业,拿到全球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。

我们现在看到的是,第一,国内似乎看上去总量见顶了,但在国外市场,我们自有品牌的市占率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提升,我们觉得,海外市场是家电企业要走出去的,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,可以看到一部分的增量。
 
同时,在国内市场,我们看到,经过价格战和很多轮的洗牌,基本上如果龙头的市场率已经很高了,基本上就接近尾声了。在总量不增长的时候,大家开始慢慢形成行业默契,要开始追求产品的品质,而不是简单去打价格战,去抢份额了。
 
因为我已经占了很多市场份额了,总量也不增长了,再打价格战也没有意义了。

除了家电,在很多相对传统的行业,看似总量不怎么增长,但实际上,他们慢慢已经开始进入到利润率修复的过程了。
 
整个行业慢慢从追求总量,进入到追求产品力带来的附加值,以及净利率提升的轨道里面了,这个轨道在国内市场也是非常能看得见的。
 
我们看到,很多家电品类的均价,国内过去5年一直在一个下降通道,近两三年已经开始慢慢见底,进入上升的通道,伴随着竞争的缓和竞争的默契,包括产品力的提升,我们在家电这个行业是能看到这些逻辑的。
 
同时,由于大家觉得这个行业好像总量不增长了,所以给了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估值,其实,很多家电企业的roe是非常高的,现金流也是非常好的。
 
从规模上来讲,中国的很多家电占全球制造的份额,都已经非常高了,未来市场的迭代的空间,不管是国内也好,国外也好,我们觉得,相对于它目前的估值来说,应该还是相当有空间的。
 
如何避免板块的泡沫化阶段?

Q12:电芯板块在您过去的配置里面是相对比较少的,去年年初比较热的白酒板块,在您的配置里面也是相对比较偏少的,这两个板块过去都出现了抱团和阶段性瓦解的过程,你如何看待这两个行业?如何规避掉估值泡沫化的阶段去做好防御的?
 
乔迁:我的投资风格是有一些偏左侧的,根据公司基本面,如果定价在我认可的长期区间范围,我会参与到它们,一旦我觉得它的估值有一些泡沫化,或者它的股价跑在了基本面的前面,我就不太会进入这些公司。
 
结果就是,有些公司由于短期趋势很好,吸引来了非常多的资金,热度非常高的来参与这个行业,往往这个时候,它的估值会跑在基本面的前面,对我而言,它的安全度就不够,因为我追求的是获取绝对收益。

在合理区间上面的估值波动,很多时候,跟市场的情绪还有边际增速的跟踪,跟这些高频数据高度相关,而不是跟它长期的价值有多相关,这一部分是我们相对比较回避的。

在这个阶段,一些增速不是特别高的价值股,往往是被市场嫌弃的时候,这些公司长期的估值反而又是在下面的,对我们获得底部可靠收益率来说,是非常有价值的。
 
我更愿意把钱放在长期、我觉得更可靠的东西上面,一旦它进入到泡沫化的状态里面,边际可控的因素不多的时候,我的参与度会比较小。
 
在估值超过上限以后的阶段里,我觉得股价的波动就变得很偶然了,有时候基本面稍微边际低于预期,由于它的资金热度非常高,股价波动就会很大,可控性就会很差。
 
有时候,基本面一点变化都没有,只不过是大家情绪,或者说看到一个行业的增长更好,钱就涌过去了,这个过程里面,一些阶段性表现很好的行业,拐点出现不是特别的可控、可以追到线索的事情。
 
很多时候,大家好像莫名其妙就波动了,慢慢就崩塌了,那部分东西的在我看来,获取收益并不是特别可靠,更可靠的是,我们把价值区间画好了,我就守住价值区间的底线,去追求最下面那一段的收益率,我觉得对于投资就够了。
 
Q13:想听一下您对于目前港股的看法。
 
乔迁:我觉得,港股的边际资金这两年有一些变化,不管是港股通的开通也好,海外资金因为美国加息,频繁进出的波动也好,看上去,港股的股价波动是比较大的。
 
在这个过程里面,港股有相当多在价值投资框架里面比较好的标的,我们肯定也是积极关注它们的价值,甚至我觉得,港股这样的机会有时候比A股来得更多。

港股有两类公司,一类叫做互联网或者说很拉风的公司,在A股是没有的,它们短期不盈利,但是增速很快。
 
同样,港股也有一批看上去增速平平,但是价值体现非常明显的公司,但是大家对于这些公司的认知差,需要非常本土的知识,才能够理解这些公司的价值。这样的一批公司,我觉得是大陆投资者的一个机会。
 
基民该如何面对市场波动?
每天翻看基金净值有一个好处

Q14: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市场波动,或者说净值的波动?
 
乔迁:大多数人看到市场波动的时候,肯定心里不太好受,但大家首先要明晰是,这是一个长期投资,还是希望短期看好这个行业,想要分享行业这一波阶段性的成长。
 
如果是一个偏长期的投资,很多时候,当市场波动时,选一个跟自己的投资风格匹配的投资经理,大概知道我在投什么,如果是投的偏长的,市场波动并不是特别重要。
 
因为我们是希望买一批长线穿越波动的企业,大家要对自己的投资资金的属性,要投多长,目标是什么,需要有一个心理上的匹配度。
 
同时,我觉得去选择就是跟自己的投资目标相匹配的基金经理,这样,在应对市场波动的时候,大家会更知道我们在经历什么,经历完之后会看到什么,会增加大家踏实的感受。
 
Q15:在个人投资方面,你是如何去做的呢?
 
乔迁:我个人的理财,大多数都是买成自己的基金产品。因为我觉得,我的投资目标是长期获取绝对收益,这跟我自己的价值观是匹配的,我更愿意把钱放在自己的基金里。
 
Q16:大家可能每天会去翻一翻,自己的基金涨了还是跌了,你会翻一翻吗?还是说,你建议大家就是长周期持有,不用太多去管它。
 
乔迁:每天看一看这个事情,我挺理解的。我觉得这有一个好处,高频的看,能够帮助你观察基金经理的风格,你大概也知道它的回撤和波动率是怎么样的,有助于你对基金经理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。
 
但我觉得,不用特别依赖短期的基金净值波动来做决策,因为大多数时候,买基金的决策应该是放在更长的维度里面进行,是已经决策完了,你只要去观察。
 
你只是需要观察半年、一年或者两、三年的净值波动,看风格跟自己的预期是不是匹配,我觉得,每天看净值是大家观察基金经理风格的一个佐证和帮助,并不特别需要通过这个来做决策。
 
基民是否需要止盈?

Q17:基民是否需要止盈?
 
乔迁:还是要把资产的配置的久期想好,你大概要投多长时间,这个钱在什么维度是要用的。
 
对于持有人来说,择时难度是比较高的。因为有可能是,你看上去大盘涨得好,但有可能基金净值是跟大盘是做反向的,你很难知道基金在组合里面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水位,因为你没有办法对基金本身的持仓做一个高低判断。
 
我觉得,止盈或者止损,大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,没有办法能够非常准确的在基金较高点止盈,也许这个基金并不是在一个高点上,它的资产配置实际上跟市场的风格是不一致的。
 
我不太建议大家通过净值波动来做止盈或者止损的动作,因为那是缺乏依据的。如果是做一个长期投资,可以在需要用钱的时候,适当取出来兑现的,能跟用钱的需求匹配,我觉得就可以了,不用特别去择时。
 
Q18:如果客户持有一个公司的多只产品,如何去管理?
 
乔迁:我觉得,一个基金公司可能运作的底层思维或者方法论会有一定程度的类似,包括我们的基金经理很多在内部的时间是非常久的,大家都是比较偏好长期投资,偏好获取长期收益率,和分享企业价值的成长,大家的底层思维一致度确实会比较高。
 
但是每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圈或者说过往经历,包括他的性格和价值观,一定都会融入到他的组合管理里面,最后体现出的持仓和对不同行业和个股的看法,也是有偏差的。
 
我觉得,更多是底层方法论可类似度很高,大家可以更多了解每个基金经理的性格,或者价值观,他们的过往经历和行业积累,看他们在哪些方面是擅长的,怎么样做一个互补的选择,或者说,跟自己的价值观和性格更匹配。
 


延伸阅读

余海丰说了些“外面看不到的观点”,公开提示新能源、新能源车的业绩风险

小雅闲话基金 | 葛兰水平究竟如何?挨骂冤不冤?用36段话试着回答大家最关心的问题

“迎财神”的最好姿势:用心去真正搞懂,不懂的事情不做

连续七年正收益的何帅难得受访,这36句话被众多投资者做了笔记

小雅深访 | 张慧详述“有管理的选股”:公募最高长期月胜率72%“不是拍脑袋做出来的”

(微信规则又调整,喜欢的话,请在公众号设置星标,同时文章点“在看”,否则你可能收不到小雅的推送,谢谢啦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